| ||||||||||||||||||
这首歌是Beatles最动人的作品之一,也是Paul的甘甜温暖与John的苦涩冰冷相互咬合而成的完美范例。这是一首讲离家出走的歌。1966年英国的《每日镜报》报导了一个少女离家的消息,她的父母对记者说:「我们甚么都给了她,不知道她为甚么还要离开我们。」Paul读了之后颇有所感地说:「他们并没有给她一切,至少不是她需要的」,然后谱出这一曲。「代沟」这个词始自七○年代,在Paul写下这首曲子的时候还没有这个流行语。但战后婴儿潮在六○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青春期,与上一辈在观念上的巨大差异逐渐浮现,青年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家庭价值也面临空前严酷的挑战。Beatles在这首歌里探入青年世代的另一面,替社会里某个普遍存在的角落作了细致的呈现,也举重若轻地唱出了一整个世代的共同心声。当年BBC抵制这首歌在电台的播放,认为有鼓励逃家之嫌,和A Day in the Life一齐遭到封杀,却不能抹掉它对无数青少年产生的巨大影响。
镜头从天蒙蒙亮的凌晨开始,带到特写:女孩悄悄带上自己的房门,在楼梯上留下那张字条(她还想再多写一些--可见这个女孩对家人仍然有矛盾的情感)。Paul的声音和弦乐如行云流水跟拍下来:她缓步下楼,走到厨房,手里紧紧捏着一方手帕(特写。这个意象细致地交代了女孩稚嫩、紧张的形象),不发出一点声音地转动后门的钥匙(又一个特写镜头),步出门外。新鲜空气和早晨的微风扑面而来,阳光渐渐出现,「她自由了」。 副歌括号里的部份是John Lennon的句子,据说是他小时候Mimi姨妈一天到晚在他耳朵旁边叨念的话,典型的大人说教口吻。女孩离家的景象与父母的心声交织:在女孩伤心地决定出走时,父母的话重复着:「我们给了她自己的大半辈子、牺牲了自己的大半辈子,我们含辛茹苦一路走过来...」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呢?但女孩终究推开了后门头也不回地走了,因为她「多年以来一直孤单地过着」。啮人心肺的寂寞和痛苦,不是父母所能理解的。 镜头转回家里,父母的卧室:爸爸打着鼾,妈妈先起床,穿上晨衣准备弄早饭--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景象。就在这个时候她瞥见了留在那儿的字条,打开一读,惊愕过度造成脑筋一片空白--她「孤单地站在楼梯顶端」,手里捏着女儿的留书,不知道该怎么办,显然这是她完全想象不到的事。片刻之后她崩溃了,对犹在梦中的丈夫凄厉地哭道:孩子的爹,宝贝走了!她怎么可以这样不体谅我们?她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母亲完全不了解。女儿怎么可以这样?我们从来也没有替自己设想,一切都帮女儿着想,我们奋斗了这么多年、吃了这么多苦,还不就是为了让女儿好好长大!只要钱买得到的东西,我们都买给她了。她为甚么要离家?终究还是因为寂寞啊。在空旷的房间,奢侈品环绕之下,心灵仍然是空虚的。她毅然决然、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拋下这一屋子的冷清和过度的保护,因为寂寞。 过了两天,女孩已经来到某个遥远的所在,独自面对大社会种种不可知的物事。她在等一个男人--天真的世界渐行渐远,女孩的未来也充满变量与凶险。但是她正在享受快乐--「快乐是钱买不来的」,而为了这个,她甘愿逃家。父母亲并不知道自己作得不对,而这一切都来不及了。 Paul在唱这个故事的时候,用的是宽容温暖的语调,层层铺开的弦乐不像Eleanor Rigby那么壮烈,弥漫着抒情的淡淡哀愁。这首歌真的让无数尴尬、虚无、不知所之、纤细敏感的年轻灵魂,在乐声中获得了抚慰。 点击收听单词发音
|
||||||||||||||||||
TAG标签: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