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4)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8-11-25 05:18 字体: [ ]  进入论坛
(单词翻译:双击或拖选)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摘要]
    最近,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讨论很多,散见于国内的各种外语类学刊,〈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还专辟一专栏来讨论这一问题,这些文章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但这些文章更多是停留在语言研究的层面,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现象。

    [关键词] 归化;异化;翻译;跨文化;后殖民主义

    一、 引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但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将归化与异化翻译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将文学策略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同语言的策略和翻译的技巧等同起来,从而将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拉回到传统和经验的讨论之中,这样做有碍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发展。《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有王东风和葛校琴等的文章,探讨“归化”和“异化”翻译的研究方向及存在的问题,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新成果。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二、 关于“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就对它们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但他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归于一类,而是指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王东风,2002:24-25)笔者基本上赞同上述观点,并就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翻译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 translation。此时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还有人提出形合与意合来与直译和意译对称。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初期佛典翻译中的文质说,唐代玄奘的“求真”与“喻俗”,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及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与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我们并不反对将直译/意译同归化/异化翻译放在一块讨论,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以往,归化/异化翻译同直译/意译的相似性讨论的多一些,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它们并非是排斥性的,相反,它们是互补性的。在同一翻译中,直译和意译都可能有。文体也有关系,在有些文体中,意译会多一些,而在另一些文体中,直译可能会多一些。关于直译和意译的讨论,译界已基本上达成共识。直译和意译不等同于有些人所说的死译和胡译。鲁迅和其弟周作人的直译作品《域外小说集》曾招来许多的批评,被视为直译的代表。一些学者谈到鲁迅,必将提到他的翻译主张“宁信而不顺”,而忽略了其他。其实,鲁迅关于直译的真正含义是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题未定草”中所说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丰姿。”可见,鲁迅并非不要顺,只是在两者不可兼得之时,才宁取信而舍顺。鲁迅的“硬译”,决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逐字翻译,而是在引介外国进步文学作品的同时,努力输入新的表现方法来丰富汉语的句法与语汇。“易解”与“丰姿”才是鲁迅关于直译的真正内涵。那么,周作人又是如何看待直译呢?1925年周作人在其“陀螺序”中提到:“我现在还是相信直译法,因为我觉得没有更好的方法。但是直译也有条件,便是必须达意,尽汉语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存原文的风格,表现原语的意义,换一句话说就是信与达。”什么样的翻译是死译和胡译呢?周作人用了两个很有趣的例子。如英文的“lying on his back”, 如果译成“卧在他的背上”便是死译,如果译成“坦腹高卧”便是胡译,它的直译应该是“仰卧着”。当然,我们今天偶然还能看到少数关于直译和意译的讨论,但有新见者鲜寡。
    翻译的归化/异化(domesticating1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 Venuti(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Schleiermacher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如果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在这儿, Schleiermacher使用了foreign 一词。[1] 根据上述两种翻译情况,Schleiermacher提出了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这一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界限,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Venuti的异化/归化观无疑受到Schleiermacher理论的启发。不过,Schleiermacher的理论是基于德国的阐释学之上,而Venuti却将Schleiermacher的论点放在后殖民的语境下来考察, 从而得出了异化的翻译主张。#p#分页标题#e#
    Venuti为什么十分青睐异化的翻译呢?我们可看看他在《翻译再思》一书中的一段话。他十分欣赏布朗绍的名言:“翻译是纯粹的差异游戏:翻译总得涉及差异,也掩饰差异,同时又偶尔显露差异,甚至经常突出差异。这样,翻译本身就是这差异的活命化身。”在他看来,差异在翻译中被弱化的原因有二:首先,长久以来,翻译的讨论被遮蔽了,它在目的语坐标的价值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差异非但没有活现,反而处于融化的过程之中。其次,英国和英语的价值标准,在战后形成了全球性的优势,从而更加确定了英美国家主义文化的语境。这种语境只接受在意识形态上符合英美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外语文本。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归化的翻译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总是依照译入语的特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规范对译入文本进行调整,弱式文化只得听从英美文化的摆弄,成为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的工具。(参见Venuti 1992)
    近十年来的有关归化与异化的翻译讨论,是以1987《现代外语》上登载的论文“归化----翻译的歧路”而开始的。然而,该文作者可能不曾料到异化与归化会作为一对新的理论范畴而得到广泛的讨论。西方学者讨论的归化与异化这一对术语并非是互补的,而是相互排斥的。美国学者Venuti在讨论异化翻译时,对归化翻译的策略作出了描述:遵守目标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从而达到让译文符合本土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的需求。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英语进行翻译,在这类翻译中,翻译者的努力被流畅的译文所掩盖,译者为之隐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原文的陌生感已被淡化,译作由此而变得透明。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所以,Venuti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根据这一策略,译者和译语读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努力摆脱来自强势文化的羁绊。异化翻译并不应理解为对应的翻译,它并不能提高译文的忠实性。后殖民学者Robinson认为异化翻译与直译和逐字翻译相关联,只是没有直译那么极端,因为他们并不坚持在翻译中恪守原文句法序列中的个别词语的意义,但却坚持要保留原味。(参见王东风,2002:26)在异化翻译中,新的东西可能会加进去,从而达到凸现译者的身份,提高翻译的地位,并且对翻译的文化霸权进行有力的回击。
    可见,西方学者的归化/异化翻译是处于政治意识形态中的两个对立的概念,处在话语权利的两个极端,它们不存在调和或妥协。这与我们前面讨论的直译/意译明显不同。但我们很多的讨论是把它们当作对等的概念来对待的,这样做,可能会带来理论上的误解和实践上的困惑。

    三、 汉语中的归化/异化

    在英汉语中,异化与归化的内涵究竟有多宽?这是我们在研究和讨论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时得注意的问题。归化/异化翻译的英文表达是domesticating /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它虽然和我们今天探讨的free translation / literal translation有某些相同之处,但就其本质而言,存在明显的差异。当我们说直译/意译和形合/意合,前者是方法,后者是结果,如果我们再说神似和形似,则是对这一结果的描写。归化/异化与意译/直译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犹如两个圆,其边缘只有小部分重叠。异化/归化翻译的结果不能用形似和神似来描述。异化和归化是一种策略,在实践中,直译、改译、增译等方法都可能被采用。作为一对专有翻译术语, Foeignizing translation /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只是在最新的英文学术著作中得到阐述。而free translation / literal translation 则不然。“看一个翻译是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完全取决于文化形态的重构,翻译在这一形态中得到生产和销售;什么是归化或异化只有在考虑到改变译入语文化的价值关系时才能得到界定。”[2](Mona Baker2, 1998:243)
    “当前在对‘归化’问题的认识上,译界同仁应该区分归化法的两种前提:一是忠实原则下的归化,二是非忠实前提下的归化。前者总体上是规定性的,后者则是描述性的;前者是原语中心论的,后者则是译语和译语文化取向的。”(葛校琴,2002:33)这一区分基本上是对的。然而,我们还可对它们的性质作出区分:忠实原则下的归化是语言层面的,关心的是翻译的艺术效果,是一种翻译的方法;非忠实前提下的归化是文化层面的,关心的是翻译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翻译的策略。至今我们讨论的翻译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异化和归化,第一种是Venuti的术语,已在在前面提到,另一种是一些中国反复使用的归化/异化,笔者用英文的assimilation(adaptation)和adaptation来指代它们。异化和归化翻译表现为文化的思考,从翻译的意识形态看其对文学乃至文化产生的影响,属于文学批评和哲学范畴。带有后殖民的解构意义的异化一词运用到翻译之中是近几年的事,反映在翻译实践上,主要体现为以书写符号为表现形式的文学翻译。
    西方学者用一个图表来大致显示Jerome对不同性质的翻译所作的区分[2],根据当前关于翻译的归化/异化讨论,笔者同样想借用两个图表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差异:

    1.(If translation is carried out on the dimension of linguistics3

2. (If translation is carried out on the dimension of cultural studies)
 
    上述图表说明了传统意义上的异化/归化和现代意义上的异化/归化具有不同的功能与目的,在汉语中我们用同样的词语来表示它们,但在英语中,语言层面的归化/异化是用assimilation (adaptation) / alienation来表达的,而文化层面的归化/异化是用domesticating/ foreignzing来表达的。当然,我们也可象处理文化一词一样,用首字母大写的Domesticating/ Foreignzing来指作为文化策略的归化和异化,用首字母小写的domesticating/foreignizing来指当今文化层面上的直译。小写字母的归化/异化是意译/直译的延伸与发展,而大写字母归化/异化是意译/直译的革命,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的领域。 #p#分页标题#e#


    四、 归化与异化的理论与实践

    国内学者将归化/异化和直译/意译等同的现象在葛校琴文章中得到了讨论。葛在探讨这一对概念时有一个前提,即在抛开归化/异化的当下语境,而且根据的是字面意思。[4]归化/异化的两种翻译倾向自有翻译以来就经常交锋,在上一个世纪,有围绕鲁迅的“硬译”而展开的洋化与归化之争。在此以前,严复、林纾、梁启超等人的翻译,均可视为归化的翻译。“鲁迅的‘硬译’及他的翻译思想是出于他‘反对封建主义,改造国民性’的理念。但鲁迅的意图招致了误读,‘硬译’的倡议最终淹没在归化论的喧嚣声中。后来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可以说都是归化论的延伸。可见,归化/异化的讨论往往都是归化论占上风,虽说大家都赞成要保留洋味。”(葛校琴,2002:33)葛文是针对国内兴起的新一轮归化/异化讨论而来的。因为在这次关于异化/归化的讨论中,人们几乎“一边倒地认为翻译应该提倡异化”。

    客观地说,葛的提醒不无道理。但笔者觉得葛所提醒国内有关归化/异化翻译学者的问题,要辨证地对待。我们的一些学者在响应西方学者提出的归化/异化翻译主张的同时,提高了欧化翻译即当年鲁迅所提倡的并受到梁实秋等人诘责的“硬译”的地位。当年鲁迅曾希望翻译能够给传达新思想,并为中国的语言引进新的表现形式,从而给中国文化输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生机。遗憾的是,在上世纪,归化/异化的讨论往往都是归化论占上风。虽然我们不能排除今天的一些学者存在理论上的误读,即他们希望接受Venuti等西方学者的观点,但在实践上却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但他们的呼吁和实践却创造了异化/直译的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使翻译研究从过去的语言层面上升到文化的层面,直译的方法得到广泛的认可。
    所以,我们要辨证地对待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对西方的归化/异化翻译策略要有更多的评介,如果理论上浅尝辄止,我们的研究的可行性就会大打折扣;其次,位于语言文化层面的异化/归化讨论是可以接受的,但这些研究不应该脸谱化,带个面具,放进一些例句,就把文章写出来了,这样做,无疑会降低翻译研究的学术地位。再其次,异化/归化策略的讨论如何能同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更紧一些,这可能是翻译理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不仅要从传统的翻译理论上考虑,还要从跨学科角度去考虑翻译理论的建构,惟有如此,我们的翻译研究才能不断保持生机勃勃。
    五、 结语

    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的讨论没有结束,还会继续下去,我们应从跨文化的视野去思考异化/归化问题,这样,它的影响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可以肯定,这一讨论,不仅对翻译研究,对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比较文学等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注:
 [1] Schleiermacher 的原语是:The translatora can either leave the writ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bring
the reader to him, or he can leave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bring
the writer to him. (Schleiermacher, 1838:47, as translated in Wilss, 1982:33)
 ‘Bring the reader to the original text’ would correspond to requiring him to
process the translation in context of the original; ‘[The translator] thus tries to
transport [the reader] to its location, which, in all reality, is foreign to him.’
 (Schleiermacher, 1838:219, as translated in Wilss, 1982:33)
[2] 黑体系作者所加。
[3] 在Mona Baker 主编的《翻译学大词典》中,Jerome关于直译与意译关系的描述是通过下图来表现的:
 1. (If free translation is not bad translation)
 2.  (If free translation is no translation)
 
[4] 不过,Gentzler 认为,Venuti的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比较更显得现代派一些,他的理论的
转向仍旧根植于若干世纪来的“忠实”与“意译”翻译的争辩之中。参见Gentzler,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2nd edi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第41
页。

    参 考 文 献

Baker, Mona (ed.). 1998. Routledge Encyclopedia4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assnett, Susan & Andre Lefevere. 2001.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Bassnett, Susan. 19  . Translation Studies. New Accents.
Diaz -Diocaretz, Myriam. 1985. Translating Poetic5 Discourse6: Questions on Feminist7 Strategies in
Adrienne Rich. John Benjamins B. V.
Dollerup, Cay. 1993. Interlingual transfer and issues.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1993:2, Museum Tusculanum Press.
Gentzler, Edwin. 2001.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2nd Edi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Hickey, Leo. 2001.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Kelly, L.G. 1979. The True Interpreter. Basil Blackwell.
Lefevere, Andre. 1992.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Newmark, Peter. 1982.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Pergamon Press
Niad, Eugene.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Nord, Christiane. 1991.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Amsterdam-Atlanta: GA#p#分页标题#e#
Northcott, W. H. 1984. Oral Interpret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University of Park Press.
Raffel, Burton. 19  . The Art of Translating Poetry. The Pennsy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amovar, L. A. et al. 2002.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Snell-Hornby, Mary. 2001.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Steiner, George. 1975.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Oxford8 University
Press.
Toury, Gideon. 2001.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Venuti, Lawrence (ed.) 2000.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Venuti, Lawrence (ed.) 1992. 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9 and ideology10.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Wilss, Wolfram. 2001.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

Methods.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刘英凯,1987,归化——翻译的歧路,《现代外语》(2)
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高旭东,2000,《五四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山东大学出版社。
葛校琴,2002,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阈,《中国翻译》(5)32-35
郭建中,1998,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外国语》(2)
胡翠娥,2000,“归化”和“异化”再思考,《外语与翻译》(1)30-36
刘绍铭,1999,《文字岂是东西》,辽宁教育出版社。
孟建钢,2002,关于翻译原则二重性的最佳关联性解释,《中国翻译》(5)27-31
胡功泽,1994,《翻译理论之演变与发展》,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王东风,2002,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5)24-26
王宏志,1999,《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东方出版中心
王宏志,1997,民元前鲁迅的翻译活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1卷,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68-197页。
王宁,2002,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清华大学学报》(增刊),第84-89页。



点击收听单词发音收听单词发音  

1 domesticating 6097d9d960ea5a49202d5e869cf6ccb7     
v.驯化( domesticate的现在分词 )
参考例句:
  • Domesticating rabbits are the basis of a profitbale fur industry. 驯养野兔是赚钱的毛皮工业的基础。 来自互联网
  • In addition, the extent of a facsimile of culture, foreignizing and domesticating are important in translation. 此外,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以及译语的异化与归化都至关重要。 来自互联网
2 baker wyTz62     
n.面包师
参考例句:
  • The baker bakes his bread in the bakery.面包师在面包房内烤面包。
  • The baker frosted the cake with a mixture of sugar and whites of eggs.面包师在蛋糕上撒了一层白糖和蛋清的混合料。
3 linguistics f0Gxm     
n.语言学
参考例句:
  • She plans to take a course in applied linguistics.她打算学习应用语言学课程。
  • Linguistics is a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property of language.语言学是指对语言的性质所作的系统研究。
4 encyclopedia ZpgxD     
n.百科全书
参考例句:
  • The encyclopedia fell to the floor with a thud.那本百科全书砰的一声掉到地上。
  • Geoff is a walking encyclopedia.He knows about everything.杰夫是个活百科全书,他什么都懂。
5 poetic b2PzT     
adj.富有诗意的,有诗人气质的,善于抒情的
参考例句:
  • His poetic idiom is stamped with expressions describing group feeling and thought.他的诗中的措辞往往带有描写群体感情和思想的印记。
  • His poetic novels have gone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他的诗情小说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6 discourse 2lGz0     
n.论文,演说;谈话;话语;vi.讲述,著述
参考例句:
  • We'll discourse on the subject tonight.我们今晚要谈论这个问题。
  • He fell into discourse with the customers who were drinking at the counter.他和站在柜台旁的酒客谈了起来。
7 feminist mliyh     
adj.主张男女平等的,女权主义的
参考例句:
  • She followed the feminist movement.她支持女权运动。
  • From then on,feminist studies on literature boomed.从那时起,男女平等受教育的现象开始迅速兴起。
8 Oxford Wmmz0a     
n.牛津(英国城市)
参考例句:
  • At present he has become a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t Oxford.他现在已是牛津大学的化学教授了。
  • This is where the road to Oxford joins the road to London.这是去牛津的路与去伦敦的路的汇合处。
9 subjectivity NtfwP     
n.主观性(主观主义)
参考例句:
  • In studying a problem,we must shun subjectivity.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
  • 'Cause there's a certain amount of subjectivity involved in recreating a face.因为在重建面部的过程中融入了太多的主观因素?
10 ideology Scfzg     
n.意识形态,(政治或社会的)思想意识
参考例句:
  • The ideology has great influence in the world.这种思想体系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
  • The ideal is to strike a medium between ideology and inspiration.我的理想是在意识思想和灵感鼓动之间找到一个折衷。
TAG标签: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