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少年留英学生的独白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22 07:19 字体: [ ]  进入论坛
(单词翻译:双击或拖选)
在我10岁那年,母亲应英国BBC广播公司的邀请去英国参观访问,回来后便滔滔不绝地讲述英国的历史及文化,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和沉稳典雅之风范,并让我看了近百张她在英国拍摄的图片。在我那幼小的心灵中,“英国”这个词,便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我期待着有那么一天可以到那里走走看看。想不到两年后,我如愿以偿,“迷迷糊糊”地按母亲的意愿与推荐踏上了这条前往英国的求学之路。     到今天,我都记得临走时母亲红肿的眼睛和那哽咽的样子。儿行千里母担忧,世间有哪位母亲舍得让自己的孩子独自闯荡漂泊到地球的另一边,她们何尝不是为了我们进到好的学校、交到好的朋友、呼吸到好的空气?!如今回首往事,我不禁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在英国生活快10年时间了,还记得那年9月,孤身上路,前途未卜,心中戚然的感受;还记得亲友相送,临别依依;还记得初到英伦,天方破晓,细雨纷扬,出得机场时体倦心疲。漂泊江湖,只是寄人篱下。   大学校园里有许多中国人。有的很传统,背着书包,时不时站在路边拿出书本与同学对题。有的则是时髦的装束,红的、黄的、绿的……五颜六色的头发引人注目。听说有家里极富有的孩子,读预科英文班3年都没有通过。也有一些离家更早的孩子,在周末到赌场里面去玩,喝醉了酒和那些英国人一样打架吵闹……   回首往事,一切已如过眼烟云,英伦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充满恐惧与失落、充满目标与方向的战场。在这个欧洲历史上推动工业革命和当今科学文化最发达的英伦,此时此刻在我的脑海中并无华兹华斯笔下的伦敦桥、泰晤士河的雾都之美,却不时浮现出像“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一类的诗句,这不能不算是自我的一大迷失。   常听有人说他们是如此地向往和迷恋英伦,常听有人说再过多久中国的发展也许才能赶上英国。难道你认为上下五千年辉煌璀璨的华夏文化能被英国文化所代替吗?难道你认为自由与富足就是我们唯一所追求的精神家园吗?难道你认为有了法制就足以治国平天下了吗?诚然,英式的规范化有我们的可学之处,可是百年千年之后,中国也不可能成为英国的翻版。就像成为英国公民,也改变不了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特征,改变不了祖先烙在我们身上的印记一样。不管你为之骄傲还是羞于承认,流淌在心里的血、携带在体内的基因,都注定了这个无法更改的事实。   每每在节日里,总会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人、朋友,想起我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那些古老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国是一条不归路?人生不是凭空留白的,总会伴有阅历的增长、观念的更新、心性的成熟,即便如此,也不必操之过急,反正成长如煎熬中药,火候不到,终是不成,生命依旧,总是同源同宗。也许就是这样,异乡的土地上,我有几分力不从心,我恪己而为。   我常想,如果有一天清晨醒来,发现自己还躺在家中温暖的床上,那么,我还会不会像10年前一样,懵懂新奇地拉门离开,开始内心永无止境的流浪,思念随之起身,涨溢成丰盈的满月。心中有个恋人,身外有个世界,我不知道我应该属于哪一个?远方的家园就像珍藏于心的恋人,尽管那么渴望去闯荡外面的世界,对家的思念却时时痛在心底。在每一条通往前方的路上,似乎都看得见家的影子,那里,才是我最后的归宿。有感于此,成诗一首,题为《望月抒怀》————秋风萧瑟传忧伤,月色无光雾茫茫。吾自孤坐牛津城,身不由己在他乡。触景凄凉使君伤,不尽辛酸泪满腔。雏鹰哪知高飞险,早岁难明世事艰。

TAG标签: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