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考试那天是请了假的,最近的工作比较忙,说起来呢,大家肯定会觉得很无聊,其实我也觉得无聊,因为主要是写一些应景的文字材料,不像复习考试那么费脑子,但比较耽误时间,所以拖到现在才能静下来心来写些可能对大家有些帮助的东西,所以请大家原谅。
一直以来我都把自己当作CD的一员,但又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古怪的异类—一个政府公务员要考GMAT, 考完之后忽然又发现其实自己并不是很想去念MBA——仔细想来,很有些黑色幽默的成分在里面,不过无论如何,考试结束了,就备考和考试而言,我还是有些想法,所以写出来。前天晚上和mumu吃饭,她问我,你是不是不打算写你的考试心得了?我说,怎么会呢,在这里我实在得到了太多,to be reasonable, 这是我的信条,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能写出来是因为我真的希望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好好的总结给大家,尽可能把这篇东西写的好一些。所以,一直拖到了今天。但是,这篇东西还是晚了,所以我还是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
鉴于诸多大牛已经都已经做过了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写这篇东西颇有班门弄斧之嫌,仅供大家参考。以下均为个人观点,不当之处,一笑了之即可。
在我看来,无论考试的形式内容如何,从开始备考到考试结束,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良好的心态、充沛的体能和扎实的知识储备。
一、良好的心态:
心态对于考试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得到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不是很容易。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要赋予考试本身太多的含义,考试就是考试,只需要想着要把1+1=2算对就好。不要想如果把1+1算成了3就与top 10无缘,或者把1+1算成了4就注定终生平庸——这个考试承载不了那么多。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到这个考试上对自己不公平,对于考试本身来说也不公平。
但是心态的起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正确处理。第一次考试的时候我在这方面吃亏很大,无论状态好与不好,每天的计划必须要做完而毫不变通,当时的想法现在看来很可笑—“状态不好?再作几个section就好了”。所以很长时间里我每天的学习都能保量,但是否保质就很难说了——这是在考试之前,考试之后我发现,呵呵,不言自明,不言自明。
这次备考,心态还是经常会出毛病,不过这次备考过程中我开始注意自我调整,在心态出现起伏的时候我的做法通常是三种,一、运动;二、听音乐;三、看一段喜欢的文学作品。
情绪低落的时候,大运动量的锻炼是我的不二法门。对我来说,力量练习效果最好,力量练习之后再跑上半小时到一小时,消沉也好,抑郁也罢都会随着汗水流出、消失,然后你会重新找回在下定决心要考GMAT那一刻的你,那个满怀抱负与信心的你;或者读一段书,第一次考试失败之后我基本上是靠着一本《水浒传》找回勇气的。因为无论杀人还是放火,那些人物总能让我体会到一种近乎原始却又无可抑止的野性,那种充满了勃勃生机的野性,那种让人血液沸腾的野性。我很喜欢看江州劫法场的那一段,“只听空中焦雷也似一声大喝,跳下一条虎形黑大汉,脱的赤条条的,……手舞两把板斧,当先开路,火杂杂的只管砍人……”。还有船火儿张横打劫时唱的湖州歌“爷爷生长在江边,不怕官府不怕天,昨夜华光来趁我,临行夺下一金砖”,语近鄙俗,但是那种藐视一切的气概却可以打破所谓的消沉——因为,“爷爷”连天都不怕。
所以,看书也好运动也罢,在感到绝望或者消沉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其实只是让血管里的血重新热起来,越快越好。
烦躁的时候我比较喜欢听一听音乐,Stan Getz的萨克斯或者Keith Jarret的钢琴。常听的曲子有两首,Stan Getz的moonlight in Vermont和Keith Jarret的it’s easy to remember. 其实我的意思是说心绪烦躁的时候最好让自己的步子放的慢一点儿,找些让人平静的音乐来听,只需要几分钟,但效果很好。上面的两首曲子大家可以找来听听,都是经典啊,大师的作品,呵呵。
“良好的心态”,听起来很玄,但是保持起来其实并不是很难,和考试一样,掌握好pace就好——可以快或者应当快的时候就尽可能快些,需要或者不得不慢下来的时候也不要强迫自己,because pushing ourselves too hard will backfire, that’s it.
二、充沛的体能:
从备考到考试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少则三两月,多则一年,而考试本身又要持续将近4个小时,所以我一直都觉得没有充沛的体力作保证,我们很难顺利地度过这样一个painstaking period.
在第一次考试之前我的体能训练一直很规律而且也确实有效,但是到了最终的冲刺阶段我却放弃了锻炼,那时候我想前一阶段的体能储备应该够了,但事实上我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冲刺阶段之前的那些所谓的体能储备其实早已经完完全全的消耗在了每天的工作学习之中,所谓的储备在开始突击复习的时候早已荡然无存。而且第一次考试之前我是休假在家全力复习,整个生活状态完全改变,加之在这一阶段犯了冒进主义的错误,每天学习时间都保持在13-14小时左右,消耗很大。所以到了最后考试的时候,感觉站都站不稳,let alone to crack the exam. 换句话说,一战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输在了体能上。考试就好比是打仗,体能就是我们的后援补给,没了体力就等于是被对手断了粮道,试想没了粮食没了弹药,这仗还怎么打得赢,考试不能单凭血气之勇的,换言之,谁都不是铁人。
上面已经提到了经常性的运动有助于消除各种消极的情绪,但是运动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在我看来,运动的作用不止于此,因为经常性的运动可以维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而良好的身体的状态又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第一次考试的突击阶段,由于一下子停止锻炼,身体状况随之恶化,各种想赢怕输的念头也随之纷至沓来,到了考试当天,我的想法已经不再是“克敌制胜”而是“只求速死”。在这样的想法支配下,一战大败简直是顺理成章。
第一次考完之后我有时看机经,特别是verbal部分,看完之后觉得很疑惑,因为我实在是搞不明白那些文章我怎么会看不懂,就算是英文的。后来觉得正常,其实数学我作到一半左右的时候脑子已经基本上不转了,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体力跟不上和过于紧张。
这次备考后期其实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但锻炼基本上还是坚持下来了,所以到了最后考试的时候感觉体力完全能够应付,同时感觉信心满满毫不紧张,甚至是感觉math部分做得很糟糕的时候也是如此。
应该说在身体锻炼方面我的条件比较好,因为我们单位有一个设施完备器材过硬的健身房,但我要说的是身体锻炼实在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所谓的设备有固然好,没有也没有关系——在校念书的兄弟姐妹绕着操场慢跑两圈,工作的兄弟姐妹上楼下楼别坐电梯……等等等等,都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按照我个人的感觉,每天半个小时足够,这半个小时用在学习上无非多做一个section,而且效果未必如何的好,但如果用在锻炼上,我认为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考试本身
1、根本——OG
第一次拿到OG,是去新东方上课的前一天。厚厚的一大本拿在手里,那种感觉与其说是兴奋倒不如说是诚惶诚恐,因为从来都没有用过这么厚的一本英文参考书。但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本厚厚的参考书其实就是GMAT考试的根本。
在新东方上课的时候狒狒对我们说,OG上面的题目都是680分以下的。想起来真得很可笑,我当时的目标可是700+,简单得作了作,发现题目似乎确实不难,于是我想这本书或许是徒有其表吧。所以从开始上课到集中备考,这本书我始终没有仔仔细细的看过,我的时间基本上全都放在了新东方的辅导材料和狒狒宝典上。因为那本“简单”的OG让我有了一种非常盲目而且非常危险的自信——OG不过如此,GMAT也不过如此。但当我发现OG其实远不像我想象得那么简单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那在第一次考前的一个星期左右,再CD上面看到很多牛人都谈到了OG的重要性,我当时很奇怪,不超过680分的题目会很重要?所以我又开始看OG的逻辑部分,一看之下,如堕冰窖。并不是那些题目有多么难,而是我忽然发现我其实根本弄不清楚这些题目的思路——正确的选项为什么正确,错误的选项为什么错误——那天晚上我发了个帖子,好像叫做“此战之罪,非天亡我也”,就是把项羽自杀前那句话倒着说了一下。那时候我其实已经感到不妙,但还是心存侥幸,毕竟我作过的题不算少了。但是,真正考试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做那些题目所培养起来的所谓逻辑思维根本派不上用场,阅读、逻辑和语法也是如此,所以我输了,而且输得很惨,因为我从来没有为某一次考试付出过这么多,也从来没有输得这样惨。
还好,第一次考试失败最起码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什么才是GMAT考试的根本,OG,OG,还是OG.
对于OG,我的看法是这样,把OG看得滚瓜烂熟或许不会保证一个700+的高分,但是如果对于OG缺乏起码的重视,那么700+的高分只能是个幻想。如我所言,OG的题目确实不算难,可能真地就像狒狒所说得那样,都是680分以下的题目,但我觉得它的意义其实并不是一本所谓的难题集锦,而是通过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告诉我们真正GMAT考试的出题思路是怎样的,考试会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来考察我们。作为一本备考的参考书,这已经足够了,而且这样一本OG的意义要比所谓的难题集锦大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ETS还是很厚道。
这次考试,新东方的参考材料基本上被我搁置了,因为我感觉这本书上的题目是中国人用来考中国人的,尽管全都用英文表达,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解题思路都和真正考试的题目相去甚远。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这本书毫无用处,我觉得这本书用来入门还是不错,但在有OG的情况下却没有必要深究。所以我的时间基本上全部用在了OG上面,不过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做题,而是让自己尽可能的习惯那样的语言表达,并且用ETS的思维去思考解题的方法。
这次考试看OG还有一点帮助就是让我学会揣摩verbal部分正确答案的表述。但这对我来说是一种纯感觉的东西,其实就是做题的时候会感觉某一个选项很像,而且绝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那种,而是故意把话说得很绕,或者把原文的意思反着说一下,但意思还是没有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所以,OG对于考试来说,其作用至关重要,望CD诸友慎之慎之。
2、脉络——总结
上面说到了第一次备考的时候我曾经把新东方的补充材料做了好几遍,但是考试成绩却不理想,所以我有时候会想难道新东方的东西这么不重用,但是后来发现我其实连新东方的题目都根本没有掌握。因为我所谓的“做了好几遍”其实根本就是literal and superficial repeat without any summarization。题目做过之后就或多或少有些印象,做的次数越多印象越深,做过两遍之后答案就已经完全的记下来了,不加以总结的一遍遍的重复除了增加盲目的自信外,对于考试毫无益处。当我想明白了这一点,我发现问题根本不是考试那天“脑袋短路”,而是“脑袋里的线路从来就没通过”。换句话说,第一次备考我根本没有找到复习的脉络,所谓的复习只是题目的简单累加,各个知识点支离破碎却没有任何连接,一切都处在混沌之中。简言之,这个所谓的脉络其实就是总结,总结,再总结。
所以这次备考,我的大部分时间全都用在了总结上,正确率高低已经不再是第一位的,对我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把题目的解释彻底弄清楚,对为什么对,错为什么错,然后再找找ETS喜欢在什么地方设陷阱,又喜欢在什么地方把正确答案搞得云遮雾罩。很有帮助,很有帮助,记得牛人pipi妹妹对我说总结时间和做题时间应该是3:1,诚哉斯言!
|
|||||
TAG标签: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