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要是这一阵子,每星期和乔纳森在南都版上开一次小会才想到要写这篇专栏。假如早几年还战斗在出版一线的时候看到乔兄的文章,我肯定义愤填膺,不但会咬牙切齿地恨不争气的同行,而且还暗暗下决心捧出让乔兄满意的译人译作。这些都只能留给后来人了,并且,感觉上越来越接近不可完成的任务的标准。
乔纳森关注学术翻译比较多。如果按照报酬来算,国内学术翻译恰恰是目前翻译界中的洗碗工,不但归属劳动密集型,而且价格低廉得符合中国特色。先来给当前的翻译各阶层从稿酬角度做一个现状分析。
身价最高的同声翻译,按小时收费,还不轻易出手。我有位学长,开了一家翻译公司,经常能拿会议的大单,羡煞同业。他能傲视业界的原因是,手头有几个王牌口译,能做同声翻译。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挑战同声翻译。连国家开中外记者招待会都会出现翻译错误,可见人才的稀缺与珍贵。这个钱也不是一般人能赚的,大概属于翻译界中的贵族了。
其次可能就是翻译导游了。干翻译活的都知道,这是价格性能比最好的方式。收入不错,翻译上出点什么差错也没有人深究,带完这一拨人就可以忘记了。因为要求低,所以外语水平不需要到什么级别就可以上岗了。因为收入高,所以吸引了不少专业高手。所谓近墨者黑,高手们泡了几年导游界,赚了银子不少却发现水平下降也不少。他们可以称得上过上了小资产阶级的幸福生活。
之后,大概就是商务翻译了。这几年中国经济发展快,全球一体化催生翻译行业遍地开花。商务翻译中最合算的莫过于翻译产品说明书。商家不计较“小钱”,只求一个标准,语法也是最简单规范的。这样的翻译和汉化的意思差不多。往往傍定一个大客户,比如某汽车品牌,就能让一个翻译公司小日子过得油油的。给他们一个富农的成分一点也不夸张。
如果说上面说的几种翻译都还算白领,那么其他的大概都只能算蓝领工人。比较来比较去,也都是矮个里头挑长个。
排位稍微靠前的是报纸、杂志的翻译。杂志社(尤其是时尚杂志)的稿费比较高(通常千字200-500元),稿费结算也比较及时。有一些外语系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把它当成是勤工俭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反正都是快餐阅读,审稿的一扫而过,读者看了就扔,译者也是译过就忘。大家图的都是一个实惠。
图书翻译不但不能和杂志翻译比,它的翻译稿酬标准大多不到时尚杂志的三分之一;它还不能和国外的比,国外的翻译家有的可以拿到版税,而目前我们的图书翻译绝大多数还只能按照千字标准算,如果能有个印数稿酬,那是惊喜。民营公司开出的稿酬可能会稍高一些,能到每千字80-120元,这也是留有后手的,他们精打细算,一般就会要求一次性稿酬买断。出版社则是还仗着“祖宗”留下的五年(或十年)一签规矩,稿酬标准开得比较低。很多老翻译家指望着几年后还能拿一次稿费,也就默默接受了。还在去年,我还听说过某翻译出版大社给一个老翻译家开出了千字40元的低价,就其原因,就是仗着再版译作。
在图书翻译中长期雄踞稿酬榜末尾的估计就要算学术翻译(含专业图书翻译)了。学术书畅销的可能性比较小,译者想借重印再拿一点印数稿酬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学术翻译一般也只能找专业人士翻。这些翻译著作不能当成是业务成绩用在职称评定上,稿酬又没有优势,在工作进度上排在后几位是难免的。
说了这么多,都无法解释为什么现在的译作中会有那么多的错误。只不过告诉大家,好的图书翻译和卖苦力的没什么区别。而卖苦力的人很清楚知道是靠力气挣钱,而翻译们有时还必须拿出文化责任感之类的言辞欺骗自己。或许什么时候翻译版税成为出版惯例了,什么时候我们的图书翻译事业就有进步的可能了。
|
|||||
上一篇:“泡沫”在英语中的各种翻译 下一篇:翻译:专业文章不专业 |
TAG标签: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